食品安全与法律网讯(通讯员 廖海山)12月的北国乡村,到处是天寒地冻,银装素裹,但在温宿县恰格拉克乡叶克艾日克村的一处农家院落里却是热闹非凡,只见风炉内火苗肆意跳动,火星铁花四射飞溅……,村民托乎提·肉孜正忙着在给大家打造农具。
打铁还需自身硬。锤起锤落,需要的是力气和耐力。别看托乎提·肉孜身材矮小,但他抡起锤来一点不含糊。只见他右手握锤子,左手持钳子,将烧红了的铁块放在铁砧上,重重的锤子有力地砸在烧得火红的铁块上,一锤快似一锤,让人感觉到他浑身都是力气。一番敲打后,他又将铁块重新放入火炉,再反复修整打制成形。
从20多岁入行到今天,清脆的打铁声已经伴随了托乎提·肉孜整整25年。谈到为何当初会去学这门手艺?托乎提·肉孜说,父亲以前就是村里的铁匠,受父亲的影响,自己从小也对打铁很感兴趣,最初跟父亲学习打铁,从拉风箱、点炉火之类的杂务开始,很快就成为父亲的得力帮手,还主动担起抡大锤的重任。托乎提·肉孜说,要想打好铁,几年的基本功是不够用的,制作铁器的经验是慢慢积累下来的。这么多年,他从铁器的各个部位所需要的参数、角度、性能要求等等摸索总结,用各种钢材做实验,还结合一些机械的辅助,才做出了更省力,锋利持久的铁器。
多年以来,托乎提·肉孜打出的铁器不计其数,锄头、斧子、铁钳、铁犁……生活中大部分用铁制成的器件他都制过。托乎提·肉孜说,早些年,农业耕作还是传统模式,从锄头、犁头、镰刀各种农具,到菜刀、剪刀等生活用具基本都是手工制作,他每天都有很多活,加班加点打铁也是常事。由于他打的铁器省力耐用,因此很受大家的喜欢,周边村组的农民也特意来找他预订,最红火的时候收入也很可观。而现在,这些用具的需求量已经非常少了,尽管如此,他在种好自己的土地的同时。农闲时节照样生着炉子,照样“叮当叮当”地加工着农具。用他的话说,“这么多年,真是舍不得放下这一行,如果不干了,这门手艺就算是彻底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