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特殊”病例的“阴阳之谜”
一名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院10天却复检出核酸阳性,21日成都通报的病例让人神经紧绷。一些看似“特殊”的病例背后有何共性?
四种可能或导致“假阴性”
核酸阳性,是指检测发现人体内某种病毒数量超过正常值。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疑似病例如果“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即为确诊病例。
检索发现,疫情暴发以来不时出现“特殊”病例。除上述“成都特殊病例”以外,有村民在解除隔离5日后核酸阳性,有患者三次咽拭子检测均为阴性,直到肺泡灌洗检测才发现阳性。这些病例绕不开“阴”“阳”二字。
北京某呼吸内科专家在对记者分析“成都特殊病例”时说,患者出院前的核酸检测为“假阴性”,或是采样操作技术所致,或是试剂盒质量和灵敏性所致,或是标本数量不足所致。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黄波进一步概括导致“假阴性”的四种可能,分别是:咽拭子所取口鼻腔分泌物或痰液只针对某个特定时间点或某个特定部位,可能未检测到病毒;咽拭子病毒量太少,可能未达到核酸检测灵敏度;采样人员的操作可能不规范或有误;检测试剂盒质量可能不达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副主任雷学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称,引发“成都特殊病例”的最大可能在于检测标本差异。他说,随着病情发展,病毒在下呼吸道标本内被检测到的可能性更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修正出院标准,“把下呼吸道肺泡灌洗液的标本检测作为出院标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则明确称:为提高核酸检测阳性率,应当尽量采集病例发病早期的呼吸道标本,留取痰液,实施气管插管时采集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
“上阴下阳”现象值得重视
浙江一名男子痰咽拭子核酸阴性,但粪便核酸阳性。无独有偶,重庆也出现多起“咽拭子检测阴性,肛拭子检测阳性”的病例。
“应重视这些现象。”北京某呼吸内科专家说,科研人员已从新冠肺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活的新冠病毒,提示病毒有粪口传播和粪呼吸传播的可能性。当然,即使出现“上阴下阳”的情况也不奇怪,因为一般病毒都是“先在呼吸道内消失,再在肠道内消失”。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率领的团队22日发布消息称,已从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的尿液标本中分离到新冠病毒。近日,学术期刊《柳叶刀?胃肠病和肝病学》刊发的新加坡医疗人员的评论文章称,考虑到同属冠状病毒家族的SARS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存在粪便排泄证据,处理新冠病毒患者的粪便必须严格遵守预防措施。鉴于此,中外专家均再次提醒公众要“注意下水道的通畅,马桶冲水时盖盖”。
需指出的是,即便“非典”时期香港淘大花园下水道内检测出SARS病毒,但SARS病毒是否存在粪口传播途径始终没有证实。南方医科大学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赵卫认为,粪便中检测出病毒,并不意味着病毒传播途径发生变化。
“阴阳之谜”影响防控策略
看似“特殊”病例的背后皆有“阴阳之谜”,破解方法多种,首先是提高核酸检测阳性率。除上述防控方案规范采集方法,医院和企业在研发准确率更高的试剂盒,医护人员在提高采样技术水平,专家学者在探讨新增抗体检测等不同方法验证病原学结果。
在累计报告的逾7万确诊病例中,“特殊”病例毕竟尚属极少数。北京某呼吸内科专家说,个体差异导致同一种病毒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不完全相同,因此“要注意极端现象,但公众不必因此恐慌”。他举例说,即便治愈患者体内留有病毒,传染的前提是有一定的病毒载量,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生“人传人”。
赵卫也表示,新冠病毒能否在人体内长期留存,仍需进一步研究。而对于愈后患者会否再次感染新冠病毒,他给出肯定答复:“目前应该不存在这种问题。”
当然,更重要的在于借鉴“特殊”案例细化防控策略。对此,诊疗方案第六版已考虑到潜在风险,建议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14天自我健康状况监测,并建议在出院后第2周、第4周到医院随访、复诊。北京有医院开设了新冠肺炎患者随访门诊。
防控方案第五版则对无症状感染者这一防控难点作出部署,比如完善解除隔离要求,又如拉长判定密切接触者的时间范围,势将增加找到“阳性”的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