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大手、一副宽肩,乒乒乓乓,一晌午做了70多碗面。5岁的儿子凑到跟前:“爸爸累不?”高文强袖子一撸:“爸有使不完的劲儿!”
一亩薄田,喂不饱6张嘴。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农民高文强,年轻时就不得不走南闯北。在拉面店跑堂的时候,他暗自咬牙:“等攒下钱,我也当老板。”
2016年,一纸合同让高文强欢喜回家——贫困户在拉面店带薪实训,政府给予补贴。当年,他就赚了4万多元,直接摘掉“贫困帽”。去年,高文强在化隆群科新区开店,政府再补贴1万多元。“这碗面,吃得踏实;这日子,过得攒劲!”高文强说。
在化隆县,266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这一模式告别贫困。在海东市,1.28万户、7.26万贫困人口靠做拉面稳定脱贫,占全市近10年脱贫人口的37%。如今,海东人经营着全国近1/3的拉面店,从业者近18万人,遍及全国200多个城市,还把拉面馆开到了10多个国家和地区。
长了见识的海东人意识到,仅靠一台灶、两口锅、三个人、四张桌,已站不住脚,必须提档升级。化隆人马木海子曾经开过9家拉面店,生意时好时坏,“卫生差,人懒散,咸淡纯凭手感。这样下去,随时可能被淘汰。”他下决心要创出自己的品牌。
装修风格统一,餐品和服务标准化……如今,马木海子在河南洛阳经营着10家连锁店,员工有大学生,还有研究生。翻桌率高了,回头客也越来越多。“以前,靠吃苦打拼闯路子。现在,得靠转变理念,路子才宽。”马木海子感叹,“有文化、懂管理,太重要了。”
不久前,《海东市推动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发布,市县两级都组建了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打响品牌,延伸链条,建总部基地,育经管人才。海东市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高校合作,开办拉面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对示范店和龙头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和50万元奖励,对新配方、新工艺和新设计给予5000元至5万元奖励。
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青海拉面产业展示馆,新建成的拉面智慧平台不仅可以远程监管后厨、与商家实时通话,还可以对客流量、热销菜品、商家利润等进行大数据储存分析,为店家改进提供个性化参考。
一碗拉面,让海东农民走出山门、跳出农门、跨进城门,观念也上了好几个台阶。
循化县山根村是个深度贫困村,218户中有93户靠拉面致富,走出21名大学生。村民马建成为了供俩孩子读书,卖了一套房。以前到处开店,搬家是常事,儿子小学一年级读了3年。到浙江兰溪后,老马不搬了,“哪怕少赚点,也得让娃娃踏实上学。”俩孩子先后考上大学,老马心里甭提多甜,“孩子受教育,日子更红火!”(刘成友 原韬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