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与法律网讯(通讯员 孙文学 韩娇娇)段少学,现年71岁,山东省禹城市张庄镇大段村人民调解员,德州市首批人民调解专家。人们习惯叫他老段,大事小事都找他。多年来,段少学调解矛盾纠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下面,一起听听老段的“调解经”——
去年11月的一天,A庄村村民张某来到司法所,说自己几年前借给本村村民王某1600元钱多次讨要要回900元,剩余700元就是不给,还说反理,要求给予调解处理。所里将这个案子调解工作交给了段少学。
接受任务后,当天上午11点左右,段少学就赶到张某家里了解情况。进了门,才知道:张某妻子、女儿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就他一个人。段少学说明来意后,张某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我和王某两家关系一直不错,几年前,因为父亲患病住院,王某找我借3000元,当时,我手头没有这么多钱我,就让王某先回家,随后赶紧凑了1600元,让妻子主动给王某送了过去。张某把当年怎样凑钱、送钱,王某接到钱当时的表现都说得详详细细。
都说亲兄弟、明算账。尽管两家关系不错,钱借出去了,对方不还也得要。以后的几年里,张某通过三次讨要,共计讨回了900元,剩下的700元再要可就麻烦了。为啥?王某说,张家欠他玉米种钱、播种钱、浇地钱等,仔细算张家还欠他钱呢。可张某却说,我买的玉米种钱、播种钱、浇地钱早给他了啊!
听了张某的叙述,了解了事情的大概情况,一看快中午了,必须回家,下午再去王某家了解事情的经过。张某非要留段少学在他家吃饭,“作为调解员,给老百姓调解纠纷是我的责任、义务,我不会拿村民一支烟、吃村民一顿饭。” 段少学婉言拒绝。
下午段少学去了王某家,开门见山把去的原由说了一遍,王某听后立即反驳:不是借他1600是1500元,张某买拖拉机的时候我还他1000元,后来陆续又给了他300,还欠他200元。给他家播玉米、扎小麦地共计12亩、浇地5亩,共欠我640元,去除200元,他还欠我440元,为嘛还给我要钱那?双方说法大径相庭,调解陷入僵局。
一连几天,段少学一个人冥思苦想:张某说得有理有据,详细细致不像撒谎,而王某也说得理直气壮,这中间肯定有什么误会。后来,段少学找A庄村支书了解情况。村支书说,他两家以前关系挺好,现在很僵。要想调解、处理问题,让张某的老婆回家再细问问其中的缘由,毕竟张某说钱是他老婆送过去的。当段少学把这个想法告诉张某的时候,张某却不同意让他老婆回家,经再三劝说,最后才打电话让他老婆回家。
过了两天,张某打电话让段少学去一趟,说他老婆回来了。一进门,张某的老婆就说,王某的账,我回家就算清了,玉米种、浇地、播种钱一共400元,700元去除400元,王某还欠俺300元。王某这不讲理的人,还说俺欠他200元,调解员大哥你说俺怎么才能要回俺300元。段少学没有回答她的问题,反而问她在济南打工一天挣多少钱,张某老婆回答一天管吃管住180元。段少学接着问,叫你回家一趟耽误两天,加上来回车费多少钱,你算过吗?
张某两口子没有说话,段少学接着说:就这几百元钱,当时你也是为好借给他的,你说他欠你,也没有证据,即使打官司费人力、精力,值吗?你两口子合计合计,看我说得在理不?两口子沉默了一会,张某老婆说,大哥说的对,这几百元俺不要了,就当俺发善心了,少这几百俺也穷不了,气坏了身体不值当。一看火候到了,段少学就从张某家出来直奔王某家,把张某两口子的决定告诉王某,王某当时还不答情,还坚持说张某家欠他二百。当场,段少学也来了脾气:当年张某借给你钱你不但不答情,还斤斤计较,在困难的时候人家帮助了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你是怎么做的?王某最后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最后两家签订了和解协议,这起争吵了两个月的纠纷终于和解。
通过案子的圆满调解,段少学总结了三点体会:
一是坚定信心。化解矛盾纠纷是调解员的天职。碰到矛盾纠纷,不要怕,不要绕着走,要敢于迎难而上,坚定出师必胜的决心和信心。有道是:万水千山总是情,鸡毛蒜皮皆民生。只要不惧艰辛苦,哪有纠纷不能平。
二是以情感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面对矛盾纠纷,调解员要从情感切入,多给双方捎好,多让双方念对方的好,让双方彼此理解、谦让。只有这样,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所谓:人心都是肉来长,谁无感恩好心肠。滴水总能将石穿,真情无价有力量。
三是难得糊涂。家务杂事古难断,葫芦僧判葫芦案。人民调解不同于法院判决,有些矛盾纠纷分清了是非曲直,反而更伤了和气、多了怨气,背离了人民调解的初衷。有些矛盾纠纷,细枝末节没必要理得那么清楚。糊涂人糊涂法,糊涂事糊涂解。这正是:秋毫明察未必好,不拘小节方为高。天若有情天亦老,难得糊涂万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