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是我国人民同疾病斗争经验的总结,为我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医学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国家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治疗的关口已经前移,预防大于治疗。西医的发展在国内近140年,在解决急症病(创伤急救、产科、传染病急性期)等方面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发展到从宏观器官到细胞分子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优势于中医。但是在保健、养生以及解决慢性病、传染病后期等方面的问题,中医的优势尤为凸显。这几年随着《中医药法草案》到《中医药法》的颁布以及《国际疾病编码》的标准化实施,中医人以及中医的合法地位在国内乃至国外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在荷兰、美国、韩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掀起了“中医热”,备受人们青睐。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在“治未病”方面发挥了得天独厚的作用。
我国坚持中西医并重,对中医药的发展极为重视,着力打造传统中医药文化产业,使沉寂已久的传统中医药文化重新升温,在应对慢性疾病、突发疫情等方面彰显了传统医药学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多的患者更倾向于采用“看中医,吃中药,做理疗”的“自然疗法”方式来缓解以及根治自身的疾病。基层卫生院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民群众,这个群体对中医的固有信赖程度极高,曹家卫生院有经验丰富的传统中医师,还有现代中医(九种体质辨识)人,今年曹家卫生院着力发展中医适宜技术,曹家卫生院狠抓中医药技术服务(口服中药、理疗、敷贴等),由过去每年四百人次达到今年三千多人次,为患者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受到了周边群众的好评。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让人少得病、不得病,晚得病、得小病,从小就要有健康的理念及体魄。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校长王欢提出,要在青少年人群中重点推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耳濡目染岐黄经典,进行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也是势在必得。蔡院长已将中医药文化带进校园,他针对不同年级,展开不同形式的知识讲座。针对小学生,主要是通过动画片、图片等直观的视觉信号,讲授“什么是中医”、“什么是药食同源”、“名医孙思邈”等;针对中学生,主要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讲授中医学的现实意义。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养生保健知识,把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适应自然的理念传递给学生,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利于提升学生逻辑认知能力。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对于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例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从这些基本知识入手,给孩子们最大的收获将是在“东方的思维方式(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上,“比如有整体的观念,要全面看待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整体观念”是认识事物的指导思想,“辨证论治”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医有全局观,有‘天人合一’的理念。人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看待问题全面,解决问题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升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很有帮助。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利于提升学生内在修养。中医药文化汇集了中华文明动静结合的哲学思维、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观念、形神统一的个体化辩证论治诊疗模式、理法方药有机统一的治疗艺术以及“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道德修养。通过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传统文化精髓,有利于其人格、思想、境界的提升。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利于“治未病”。中医药历来强调治未病,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念,中小学生通过对中医知识的了解学习,让他们注意讲究日常生活学习规律,学习中医养生方法,晨起锻炼“五禽戏”,吃丰盛的早餐,其间要注意用眼卫生,做好眼保健操。午饭后要午休,晚餐要少吃,减少身体负荷,要爱护环境卫生,作息规律。学会利用古人的智慧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自身良好的体质。
体质即身体素质,中医讲“体质八岁乃成”,一种平和八种偏颇。平和体质的形成应从小时抓起,形成健康的体质(平和体质)才能少得病。中医体质学是国家二级学科,是传统中医的深化和延伸,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首创。体质可分、体质可辨、体质可调,体质与疾病是相关的;偏颇体质的人已患相应的疾病。“一平八偏补泄和调食作方;人分九体寒凉虚实辨为本”,对于不同体质的人,蔡准院长应用王琦九种体质辨识理论,针对不同体质的人采用不同的(膏)方子,将“治未病”的思想灵活应用到实践中,三年来已为万余名体质偏颇者进行调体治疗,尤其是“痰湿体质”易出现“四高”等高代谢综合征;“气郁体质”易出现情志、心理方面的问题,解决了患者多年来疾病的困扰,“辨体-辨病-辩证”三维一体的整体观,中医体质调理以其“广(泛)”、“专(业)”、“简(便)”、“廉(价)”的独特疗效受到当地患者的高度认可。(刘志峰) |